在廈門,人們習慣把喝茶稱為泡茶。街坊鄰里在街上相遇都會停下來閑聊幾句,在最后離別的時候都會說一句:“有空來家里泡茶”,意思是有空到家里聚聚、喝喝茶、聊聊天。
聼然君在沒去參加廈門茶博會之前,聽說廈門人愛喝茶,終日無茶則不歡。短短的幾天廈門茶博會之旅,卻是百分之二百的相信。大街小巷的商鋪,幾乎都擺了茶桌,人們?nèi)齼蓛傻刈莶枇募页?,你若是來了,不管你是否要買東西一進門先招呼你喝茶。
廈門人喜歡喝什么茶?
廈門人的生活日子離不開茶,晨起第一樁事就是烹水泡茶,早茶不喝,整天都提不起勁;一天不喝茶,便好像生活中少了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那么,廈門人喝的都是什么茶呢?
鐵觀音茶
廈門人喝的最多的就是鐵觀音了。為什么?估計是他們喜歡邊喝茶邊聊天吧,所以就需要耐沖泡、味道夠醇厚的茶了,茶香高而持久、“七泡仍有余香”的鐵觀音自然就是首選啦。
鐵觀音如青橄欖,初入口略有苦澀,入喉后漸漸回甘,韻味無窮。而廈門距鐵觀音產(chǎn)地安溪茶鄉(xiāng)只有300公里左右的距離,占據(jù)著這樣的地理優(yōu)勢,所以每每新茶上市的時節(jié),廈門人總能第一時間品到來自安溪最新鮮的鐵觀音茶。
巖茶
在廈門,一般喝烏龍茶多是鐵觀音,武夷巖茶會相對少。一是巖茶不如鐵觀音有名氣,二是巖茶的確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初次喝的人還真喝不慣。雖然武夷巖茶比起綠茶來,要醇厚些,就是比起鐵觀音來,也還多了種“澀”味,但這個“澀”味一般人覺得澀之外還沒有那么香。
而實際上,這個“澀”,卻正是“巖韻”的內(nèi)核。上等的武夷巖茶人稱“巖骨花香”,兼具香氣與喉韻,其喉韻遠勝于溪茶,所以在這個地方能夠喜歡巖茶這種澀的人,一定是不一般的人。
廈門人喜歡在哪里喝茶?
廈門人喜歡三四個人圍著一起喝茶,早晚走進開元路、大同路,看那騎樓街下,隔不遠就有幾個人圍坐在小茶桌旁泡茶聊天。只要你想得到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現(xiàn)茶桌。
古舊的騎樓下
古舊騎樓下隨處可見的茶肆可以說是廈門人泡茶的“原生態(tài)”。簡陋的矮茶桌,茶漬斑斑的茶具,構(gòu)成了廈門人傳統(tǒng)的“茶桌仔”。雖然傳統(tǒng)的“茶桌仔”在今天已不多見,但在大德記的海灘上、南普陀的寺廟里,擺開隨身茶具就是一個現(xiàn)代版的“茶桌仔”,泡上一壺茶,吃著茶點聊聊家常。
紅磚厝小巷中
對廈門的老茶客來說,記憶最深處的廈門味道估計就是來自幽幽古厝間的茶肆攤上。紅磚厝里早晨一推開門,就能看到活生生的市井民生。小巷中,支上小方桌,擺上矮方凳,邊上放瓶剛朱凱的開水,一小撮茶葉,泡一下午才顯得對味,一天的時間就這么愜意地過去了。
半山腰公園
廈門的山比較好爬,因為地勢不高,外加山頂景色不錯,很多人都喜歡爬上山腰找個清靜地喝喝茶聊聊天。特別是廈門的南普陀寺半山腰、或是南湖公園、金榜公園等等,一般都會有小桌子和茶具,都是一個喝茶的好去處。
廈門人喝茶時喜歡什么茶配?
廈門人不光喝茶,還要吃東西。為什么喝茶要吃東西,并沒有確切的說法。有人說是為了打發(fā)獨自一人喝茶無聊的時光;也有人說是甜食的糖分能夠解茶醉。茶配是廈門茶桌上必不可少的東西,隨手在廈門人的家里一搜都能找出好幾樣茶配,簡單的蜜餞、餅干、糕點甚至是小孩子的零食都能當作茶配。
蒜蓉枝
蒜蓉枝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漳州叫做“索仔條”,在泉州叫做“牛索條”,在福州叫做“火把”。蒜蓉枝是一種裹著層糖衣和蒜蓉的麻花,有甜咸兩種味,粘著蔥葉的是咸的,沒蔥葉的就是甜的了。麻花外的蒜蓉糖衣清脆香甜,里面的麻花酥脆可口。它仍是今天很多老廈門人的首選茶配。
貢糖
貢糖是閩南民間傳統(tǒng)名點,是先民敬奉朝圣的精品。貢糖由花生、麥芽糖、白砂糖等原料制成,屬于花生糖的一種。貢糖在制作的過程中需要人力捶打使糖質(zhì)綿密,而“貢”在閩南語中與“敲打”同音,所以稱之為貢糖。貢糖香酥可口,略微粘牙。傳統(tǒng)的貢糖不留渣屑,當然嘴殘黨依舊會滿地殘渣。
桔紅糕
桔紅糕是由江南的糯米制成的方形小白塊,表面裹一層玉米粉,口感糯滑,甜韌適中,玫瑰桔香。不需配茶就能接二連三地享用,q彈爽口不粘牙,深受喜愛。
蛋花酥
蛋花酥外觀為蛋黃色的條狀食品,以白砂糖、精面粉、花生、飴糖、鮮雞蛋為主要原料制成。蛋和面粉制成的蛋卷裹著花生酥,是蛋卷和花生酥的完美結(jié)合。酥脆的表皮沒有純蛋卷那么甜,也不容易掉屑。最喜歡把皮一層一層剝下來吃掉了。
荖花
荖花,又叫麻棗,是一種油炸點心類的小吃,以上等糯米、角棕芋、白麻、白糖、飴糖、花生油等為原料制成。胖乎乎的造型,外皮微微黏牙,有嚼勁。內(nèi)里近乎中空,咬一口結(jié)構(gòu)酥松的內(nèi)容物,一不小心就是一地板的碎渣。
其實,說廈門人“愛喝茶”,覺得倒不如說“愛吃茶”,因為廈門人喝茶已喝出了茶性,喝出了禪意,正如趙樸初詩中所云: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