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大茶莊,民國時期杭州最大的三家茶號之一,開在羊壩頭。另外兩家,分別是“汪裕泰“和“翁隆盛“。
羊壩頭大街上的五層洋房:方大老板是怎樣崛起的?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一二歲,往外一丟。“這是一句在徽州流傳甚廣的俗語。當?shù)厣蕉嗟厣伲重毟F。明清時候,當?shù)厝硕嗤獬鲇懮?,徽商就這么來的。和那些“往外一丟“的小孩一樣,方冠三識了幾個字,年方十五便背上簡單的行囊,背井離鄉(xiāng),出門討生活去了。
在深渡碼頭,方冠三搭上了木船,順著新安江清澈的江水一路向東?!案畬Ω?、三百五,慢不慢、三日三夜到杭州“(徽州府到杭州府的水路歷程),到達了目的地——浙江省城杭州。隨后,在一人推薦、一人擔保之下,他來到杭州“乾泰昌“茶行當起了學徒。由于聰慧、本分、勤儉、謹言慎行的個性,方冠三深受老板的器重。
從業(yè)十幾年后,經(jīng)老板的幫助,他也在杭城最繁華的地段羊壩頭大街上開了一家茶莊,取了一個寓意深刻的字號——“方正大“?!胺秸蟆笆窃鯓釉诟偁幖ち业暮贾莶杼柹饫镎痉€(wěn)腳跟,并且一步一步崛起的,我們已經(jīng)所知無多。我們知道的是,后來,“方正大“不僅站穩(wěn)了腳跟,還兼并了原先的“乾泰昌“。
作家王旭烽在她的小說《南方有嘉木》中提到方冠三的名字。她說,“從徽州窮鄉(xiāng)僻壤出來的小學徒,到腰纏萬貫的大老板,這部發(fā)家史,說起來,也不知有多少故事呢?!按_實如此。隨著多年經(jīng)營的積累,以及徽商自古以來克勤克儉的品質(zhì),1930年,“方正大“在當時杭州最繁華地段羊壩頭大街的拐角,造起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五層洋房,與高義泰綢緞莊遙遙相對。“方正大“也成了杭城屈指可數(shù)的著名茶莊之一。
“方正大“不僅做龍井茶的門市銷售,還做郵售、廠商批發(fā)等業(yè)務(wù),在廣東、香港都設(shè)有辦事處。生意往來客戶遍及各省、市及港、澳、海外各地,每年吞吐的茶葉數(shù)以萬斤計。茶莊信譽好,經(jīng)濟實力雄厚,茶莊發(fā)行的“莊洋“還能夠在較大的范圍流通。
歸家路上的一次劫難:“方正大“是怎樣衰落的?
就像一部大戲,總有起起落落。方冠三和“方正大“的衰落,正是因為戰(zhàn)亂。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茶葉生意一落千丈。1937年12月,杭州淪陷,方冠三攜家眷帶著細軟財物,從水路逃難,回皖南老家。一家人從錢塘江溯水而上,歷經(jīng)千辛萬苦。在途中又遭到匪盜劫搶,裝有多年積蓄的皮箱細軟下落不明。遭此重創(chuàng),方冠三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他一生勤勉辛苦,白手起家創(chuàng)業(yè),輝煌過一時,終因時局動蕩而未能長久,令人惋惜。
方冠三離世后,長子方舜琴繼承父業(yè),接管了方正大茶莊。方舜琴自小在茶莊幫父親做事,耳濡目染,經(jīng)商能力應(yīng)當不錯,雖勉為支撐,仍然不太景氣。在方舜琴與外地職員吳孝思的幾封信件往來中,可以窺見一斑。在一封信中,方舜琴寫道:“吳兄,最近可好?時局動亂,眾人逃難,茶行生意是一日比一日難做了。你在嘉興,暫不要進貨,行情不好,恐茶莊這里銷售不佳而致積壓太多。你還有一些錢,存在茶莊,現(xiàn)在已經(jīng)用不上了,是否支領(lǐng)回去?若是繼續(xù)存放茶莊,則不能按原先的約定付予利息了,還望理解,切切。“
方冠三手上建造的五層小洋樓,一直矗立在羊壩頭,成為某種見證。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杭城建設(shè)西湖大道,因施工需要,拆除了不少古建筑和老街巷。茶莊的五層洋房以及貓兒橋(平津橋)旁的 “千里莫言家“(方冠三舊居)、“琴廬“(方舜琴舊居),就這樣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皖南山區(qū)的遙遠尋訪:“方正大“的伙計回憶往事
2004年,章勝賢先生與他的二姐夫(方冠三的曾孫)一道,前往皖南探訪祖居。
方冠三老家在安徽歙縣大阜鎮(zhèn)五渡唐坑村。那是一個山谷里的村莊。他們找到了一位當年在茶號里打雜的伙計吳承淦。老先生已經(jīng)79歲,當年在茶號擦窗時摔斷過腿,后一直有瘸。
老先生看到帶去的部分“方正大“老賬本,驚奇地睜大了眼睛,問他們是如何搞到這些東西的?原本在店里時,這些東西被視同核心機密,一般職工根本看不見,只有老板和自家心腹(賬房先生)才能觸碰......
望著一頁頁泛黃的綿紙,一行行墨跡清晰的茶葉品名,一個個曾經(jīng)朝夕相處的人名、字號名,老人家的記憶慢慢打開。
1944年初春,17歲的吳承淦經(jīng)人保薦,來到杭州方正大茶莊學生意。
杭城最繁華的羊壩頭大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一幢西式的五層洋摟,“方正大茶莊“里紅木桌椅,茶香彌漫,伙計們各自忙碌,方大老板正彬彬有禮接待賓客。小伙計吳承淦,是方老板的同鄉(xiāng),因忠厚老實,老板待他不錯,也很信任他。
小伙子就在“方正大“干了一輩子。直到公私合營時,茶莊和“九芝齋“合并,他歸入杭州市煙糖公司。六十歲時,為了讓農(nóng)村的大兒子頂職,他提前退休。
如今,唐坑村還保留著一條條青石板鋪就的大道、一口口清澈的水井、一幢幢高大氣派的徽式建筑。村里的老人感激地說,這些都是重謩(音“謨“)公(方冠三的號)建造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