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泡茶水溫十分講究。
茶圣陸羽最早提出了三沸說:“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再煮過火,湯已失性,不能飲用。茶圣陸羽把水開的過程具體劃分為三個階段,為唐代茶藝的推廣,對加深宋、明、清代品茶鑒水的認識,對實現(xiàn)品茶尋韻,提升藝術意境,豐富文化內(nèi)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為品茶鑒水的名言。
宋代蔡襄在《茶錄》中說:“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得更為具體:“水一入銚,便需急煮,候有松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至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
以上說明,泡茶燒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剛煮沸起泡為宜,用這樣的水泡茶,茶湯香味皆佳。如水沸騰過久,即古人所稱的“水老”。
經(jīng)常喝茶的朋友都明白,用未沸的水沏茶固然不行,但用“大濤鼎沸”或多次復燒的水沏茶,會使茶湯顏色變得灰暗、澀味加重。這是由于水中產(chǎn)生了較多的亞硝酸鹽和殘留物質(zhì),長期飲用危害健康。所以特別強調(diào):煮水要大火急沸,切勿文火慢煮,以水“二沸”泡茶最適宜。此時,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揮發(fā)殆盡,泡茶鮮爽味便大為遜色。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使用電茶壺煮水,要想恰到好處的用二沸的水,或者更應該說是用到了二沸水的溫度就需要用心去體會了。平時在北京這個海拔的高度泡普洱茶,隨手泡燒水二沸的溫度會明顯感覺不夠,開湯香氣很弱,有人測過,燒到三沸也只有96°左右,所以有的時候三沸的水都還感覺溫度不夠,再燒水就老了,通常自動的隨手泡也會自動停止了。見過一位做茶的老師,在西雙版納泡茶時出湯時間明顯比較長,當時不能理解,過后想到可能是因為海拔問題,水溫不太夠用時間彌補了。在泡茶的過程中還得根據(jù)當?shù)氐暮0胃叨?,煮水器的類型,茶的種類等諸多因素隨機應變,以求達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