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像儒者 它最能通人性
常見人在書房里把玩一把小小的紫砂壺,一只手托著,另一只手細(xì)細(xì)摩挲,或是托壺在手心,捂熱壺身,宛若細(xì)心呵護(hù)一個較弱的情人。
在愛茶之人的眼里,紫砂壺作為皿中儒者,集古代詩書畫印之粹,既有宋詞大家閨秀的委婉清麗,也有元曲小家碧玉的蘭心蕙質(zhì)。
“古樸淳厚,不媚不俗。”只有真正觸碰紫砂壺文化,你才會發(fā)現(xiàn),研究賞玩紫砂壺,何嘗不是一種樂趣。
懂壺的人說,壺是有靈性的,愛壺之人之所以對養(yǎng)壺癡迷,壺代表著他們自己,一個人就是一把壺。
壺像道者 它最真實
人講面子,壺講造型,人活一張臉,這是說尊嚴(yán),壺活一股氣,說的是風(fēng)骨,每一把壺里都有一股氣撐著,人也是如此。
做壺不必太具象,做人不必太較真,壺具象了,反到成不了上品,人較真了,反倒容易傷人。
做壺泥料要好,出窯后火氣散盡,堪與玉色相媲美,一注沸水迎頭而下,一轉(zhuǎn)身,宛若一位俏佳人。
做人飽經(jīng)磨難的最出色,經(jīng)歷了繁華散盡的人身、才能理解做人二字的不易。
做人與做壺都要用心在里面,存善心得善果,修善心結(jié)善緣、人存正氣,壺涵茶香,評價養(yǎng)的壺,上品乃是虛靜之氣,如空谷幽蘭、德馨怡人,中品乃是平庸之氣,雖八面玲瓏,去了無個性,下品乃是渾濁之氣,斷然是茍且敷衍,猥瑣不堪。
“壺”與“佛”的緣分
“茶最早時候是僧人喝的,第一把紫砂壺也是一個僧人制作而成。”在用壺人看來,紫砂跟佛有很深的淵源,它表達(dá)了壺人的心境,品茶也是一種靜下心來的生活方式‘佛教的精髓是讓人了解事實真相。
茶禪一味,壺佛一體,以佛入壺,續(xù)寫著佛與壺的緣份,此款修心壺清心淡雅,與修心之人的心境甚是吻合,一句“淡中知真味”滌煩釋心,不亦樂呼,壺與佛結(jié)緣,清心、修心、開悟佛心!
“我”與“壺”的緣分
每一把壺都是工藝師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品、唯一不可復(fù)制、它會成為誰的壺也非我們所能掌控、故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我們這段緣分”。
養(yǎng)壺是我們能報答它的一種方式,急不得,也虛不得。
要有耐心,日月的積累,會在壺身上有體現(xiàn)。
壺“吃了”多少茶和水,就會有多大的價值,而這個價值非一朝一夕能為,其次要淡泊,
緣分來之不易,不能冷落了架上的每一把壺,也不能“累垮”了桌上的每一把壺。
讓我們一起“修身養(yǎng)心”
佛家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壺就像那菩提、心手合一,方有好壺。
那心是文心,是一壺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