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fx2系列的plc,其輸出的方式有3種形式,即繼電器、雙向可控硅、晶體管。
從fx3開始之后的plc,只有繼電器和晶體管2種輸出形式了。
無疑繼電器輸出形式最為普遍,因為它相對于其它2種形式的輸出驅(qū)動負載的能力更強。例如我還記得最早的f1系列產(chǎn)品,繼電器輸出型據(jù)資料介紹可以驅(qū)動三菱160a的接觸器(~220v線圈電壓)?;蛘哒f它比另外2種“皮實”,不容易因過載而很快損壞,直接說就是不容易“燒壞”。
可控硅輸出的我在二十多年前用過,由于比繼電器輸出的抗過載能力弱,我記得當時在設(shè)計時每一路輸出加了熔斷器接線端子后驅(qū)動外電路的(液壓系統(tǒng))電磁閥。熔芯開始用1a的,但容易在起動電磁閥時燒毀,后改用2a的。
不管是繼電器輸出還是可控硅輸出,當驅(qū)動電氣柜內(nèi)的元件,例如接觸器一類,由于是在柜內(nèi),可以看到、聽到(運行狀況),所以工作條件一般是所謂可控的。但是在現(xiàn)場的元件,例如氣動、液壓的電磁閥之類,就不大容易觀察到。由于動力氣、液壓油的不干凈,或者有些國產(chǎn)電磁閥剛用的時候尚可,久了就容易出毛病?;蚴怯捎诂F(xiàn)在的電器市場是魚目混珠,買到用到的干脆是“贗品”?;驔]有達到ip56防護等級的元件直接用在露天(非常常見),閥芯動作不能到位,引起電流加大,都容易使plc的輸出點損壞。特別是可控硅輸出型。所以是否這也是自fx的3系列及之后就不在出可控硅輸出型的原因 之一呢?
晶體管輸出型的帶載能力最弱,是最容易被燒毀輸出點的。但是要特別注意到許多plc的特殊功能跟晶體管輸出有關(guān)。也就是說,你必須要用晶體管輸出型的plc才有這些功能。例如,你需要脈沖輸出的,需要輸出脈沖定位的,還有注意到一些特殊的指令能夠拓展總的輸入輸出點數(shù)。小型plc最大到256點(總?cè)氤觯?,如果用到矩陣指令,?入8出就可以形成8*8=64點的輸入,這樣總的入出點數(shù)拓展到300點左右。
plc與其它元件之間(主要是可編程的元件如變頻器)通過晶體管輸出型互相耦合如果接線無誤的話,理論使用壽命是無限的。這就又要聯(lián)系到漏型的輸出匹配(其它元件漏型)輸入,源型輸出匹配(其它元件源型)輸入。plc的輸入與其它元件的輸出匹配也如此。
晶體管輸出驅(qū)動dc24v繼電器,(再通過繼電器)驅(qū)動其它輸出最為保險。還要注意到當晶體管由導(dǎo)通到截止(1到0)由于直流的拉弧現(xiàn)象繼電器應(yīng)有續(xù)流二極管(有些繼電器自帶),沒有的就要加續(xù)流二極管,如果自帶就有繼電器線圈的正反接線問題,反了就起不到續(xù)流作用,有時甚至斷不開負載。
不管是plc中3種輸出的哪種形式,它們是幾點輸出有一個“共點”,這是不可分開的。所以你又要分配不同“共點”下對應(yīng)的輸出點去分組,分別對應(yīng)不同的子系統(tǒng)比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