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接觸普洱茶時,朋友便告訴我“班章為王,易武為后”。年少的我,一臉的崇拜。
在茶友們的口口相傳中,相信了,卻從未疑惑過。
你是不是也有一樣的經(jīng)歷?
直到對云南普洱茶其他山頭獨特有深入的了解,心中不由會疑惑,班章封王?為何沒有擁有名分的冰島,比班章的要價更高?
這時,可能會有人告訴你,“班章為王”是因其口感霸氣如王者的風范。
可,對于新晉茶友來講,班章為王就意味著是普洱茶的代表。
極少人會去深究,原來班章僅是云南普洱茶眾多山頭的一個啊。不知道這句話,誤導了多少人。
在史冊中,對普洱茶山頭最早的記載,并非是班章,而是易武。那“班章為王,易武為后”的依據(jù)是什么?
如果要去追溯它出處,估計要從2000年開始說起。
它為何會騰空出世?
我想,班章毛料從原來的幾十塊錢飆升到現(xiàn)在的上萬,就是最好的答案。
不可否認,老班章霸氣的口感,不僅改變了茶友們對普洱茶的印象,而且打破了普洱茶低迷的局面,其明顯的苦盡甘來,讓茶友們找到了“知己”,更認同老班章的王者風范。
在“班章為王”多年的傳播中,有不少茶友不認品牌,僅認班章。
好吧,就當老班章是普洱茶的王者,那么自然它是尊貴的,它的身價應該也是領先的。
可,不料,其茶價不如冰島。
身份和身價不匹配的背后是什么?需求?營銷?
到底是誰在主導我們對普洱茶的認知?
在“班章為王,易武為后”的口口相傳中,“不苦不澀不是茶”,“普洱茶苦、澀、濃就是霸氣”,“班章為王,冰島為后”等等段子,因此衍生。
不知情的茶友沉浸其中,知情的茶友一語點破:真正的班章不愁賣,“假茶”卻借其名號,瘋狂斂財。
這不,讓臺地茶有了充當古樹茶的可能。
茶友們常說普洱茶的水深,因為普洱茶圈有太多故事,太多營銷套路。
就拿樹齡來講,古樹茶的樹齡在普洱茶界內(nèi)一直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何以為古樹?有人說一百年,有人說三百年。一波爭論下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除了樹齡,還有山頭,工藝,年份,大師,品牌故事等等噱頭的背后,都藏著賣茶人的有意營銷。這些,有意而為之的“觀點”,不經(jīng)意間改變了我們對普洱茶的認知。
不由想起,朋友講過的一個插曲,他第一次喝可口可樂的時,感覺挺難喝的,因可口可樂是國際品牌,不敢質(zhì)疑其口感,唯有質(zhì)疑自己沒有國際口感。
因此,有茶友說:不要和我說什么大師、樹齡、工藝、價格、品牌故事,我只是一個喝茶的。
是的,茶是用來喝的,我們不應該被茶身上的其他信息干預了思緒。
一旦心有雜念,這茶就白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