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剝皮的傳統(tǒng)方法,一是砍樹全剝,二是每年剝三分之一。這樣的生產方法既費工費力,大大降低杜仲的商品價值,又破壞了生態(tài),造成樹干干枯老化、生長慢,經濟效益明顯下降。針對這個問題,本人進行了多年摸索和多次試驗,現(xiàn)在終于通過全剝皮技術成功地解決了這個生產難題。杜仲皮的商品價值是厚度和寬度,既寬又厚的皮,收購價格就高,經濟效益就大。全剝皮技術是剝去樹干基部的皮,其皮層既厚又寬,會給林農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
此技術操作簡單,剝皮后的樹成活率達90%以上,3年后又可二次剝皮。如要樹皮的厚度增加,可于每年的春季用大木棒均勻敲打樹干1~2次。此技術的具體操作方法是:杜仲樹長到 18~20厘米粗時即可剝皮,4月~9月都可剝皮。剝皮高度依樹而定,一般以分枝以下為宜,先從距地面2~3厘米處用利刀割一圈,接著從分枝以下割一圈,接著從上而下垂直割一刀至木質部,用刀輕輕挑起皮層,慢慢將皮扯下即可。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一是割刀使用前要用清水沖洗干凈;二是千萬不要用手摸剝皮后的樹干;三是盡量在早上操作,防止陽光暴曬樹干;四是剝皮后用干凈的薄膜將樹干包好,上下割口處用細繩拴好,以防大風將薄膜吹開。做到了以上四點,樹干很快便會長出新皮層。
剝下的杜仲皮曬1天或晾干水分后,可重壓定型。先在地上鋪上稿稈或稻麥草,再將皮內面朝下,一層一層地理直放好,上面用木板、石頭等重物壓實,經2~3天即可定型。最后將皮放在陽光下曬干,分等級裝好即可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