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葉沏泡方法可以分為煮茶法和泡茶法兩大類,煮茶法、煎茶法、點茶法和泡茶法四小類,在煮茶法的基礎上形成了煎茶法,煎茶法是特殊的煮茶法。
煮茶法源遠流長,自漢至今,一直流行。煮茶法簡便易行,茶與水混合,置爐上火煎,直至煮沸,可酌情加鹽、姜、橡皮椒、桂、酥等調飲。
煎茶法是唐代飲茶的主流式,是中國茶藝的最早的形式,曾流傳日本、韓國、朝鮮,在歷史上產生廣泛影響。煎茶,以鍑盛水置于風爐上,取火候湯,水初沸時投入鍑,以竹夾環(huán)繞,陸羽主張可加點鹽但不能加其他作料。到鍑中茶水二沸時茶便煎成,用瓢舀到茶碗中乘熱飲用。
點茶法是兩宋飲茶的主流形式,對日本抹茶道和高麗茶禮有很大的影響。點茶用茶粉,不僅碾還要磨,將湯瓶置風爐上取火候湯,點茶的水溫選擇初沸或二沸水,過老嫩皆不好,熁盞令熱,用茶匙量取茶粉投入茶盞中。
泡茶法是中華茶藝的代表形式,自明朝中期形成以來流行至今。它不僅是明清以來的主導性茶葉泡飲方法,而且對日本的煎茶道、朝鮮茶禮以及其他亞非歐美國家的飲茶均有影響。泡茶法有兩個來源,一是源于唐代“奄茶”的壺泡法;一是源于宋代點茶法的“撮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