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有人問我為什么習茶,獨品對飲,仍不識茶中滋味。安住于席間,感知美好,拿起放下。
曾經(jīng),有人問我為什么學香,明窗默坐,銷散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曾經(jīng),也問我自己,是更喜歡茶還是更喜歡香?勤于習茶還是勤于習香?疑惑點點。
后來,我知道了,茶與香原本相通,從茶與香的出現(xiàn),到大家耳熟能詳?shù)乃稳?ldquo;四般閑事”,再到明代有代表性的飲茶方式“焚香伴茗”……香與茶,從不曾被區(qū)隔!習茶、焚香、還有插花,如我們常說的“琴棋書畫”一樣最終都成為古人修身養(yǎng)性之途徑,有以茶養(yǎng)性、以香養(yǎng)心、以花養(yǎng)神之說法。
縱觀歷史,皆知中華茶文化淵遠流長,而當慢慢了解香事,不禁感慨香事與茶事堪為中華文化中兩條主軸,時而交錯,又各自光芒綻放。
香與茶有著共同的性質(zhì),同出于南方;同樣的由日常用物為始,終為性靈妙物、修行養(yǎng)心;從品味方式上,同樣以嗅覺、味覺做基礎,從靜中始,進而安定、而后生慧。
宋代文化繁盛,茶書紛起,茗飲之事不僅在皇室貴族,更在街井巷里。唐代茶事,融入花賞、香賞進而發(fā)展到宋代的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雖是四般閑事,卻反映日常生活中對眼、耳、鼻、舌、身、各感官感知美好的著意重視,進而寓情達意、成身心修養(yǎng)的必備。
明清之茶事與香事,其間更是無處不見茶與香。在高濂《遵生八箋》中:談及幽人首務,將茶寮設于書齋旁,皆是四時插花、焚香、賞畫、供佛、讀書等,呈現(xiàn)傳統(tǒng)文人之幽雅。
從文化普及來看,茶的發(fā)展普及與佛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常言道“高山名寺出好茶”、還有“達摩眼皮變茶樹”的傳說,在百丈懷海禪師的《百丈清規(guī)》中明確了關于寺院飲茶的儀軌,而其中亦有香事融合交疊,諸如:“燒香點湯”、“插香行茶”、“炷香行茶”、“燒香吃茶罷”、“燒香揖香歸位坐行湯畢”、“燒香獻茶”、“為茶拈香”等等。
而茶與香的更完美相融亦體現(xiàn)在古人的茶品中??稍犝f,茶中入香?宋代貢茶多樣,福建北苑貢茶的最大特色,即是茶中入香,《北苑別錄》記錄貢茶入腦子,如粗色第一綱:“正貢:不入腦子上品揀芽小龍,一千兩百片,六水,十六宿火;入腦子小龍,七百片,四水,十五宿火。……”這里所說的腦子,就是龍腦香,俗稱為冰片。
茶中加入龍腦的目的主要是增添芳香之氣,如蔡襄所云:“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合膏,欲助其香。”
至于加入香的分量,過多,則奪茶真味,需恰如其分?!度A遺草木考》有:“龍腦其清香為百藥之先,于茶亦相宜,多則掩茶氣味,萬物中香無出其右者。”如丁謂在《煎茶詩》中有云:“輕微緣入麝,猛沸卻如蟬。”,而此處的“麝”即麝香。
茶中加香的風潮,雖屢有文人反對,卻從未停歇。直至今日,你可曾想到窨花茶呢?例如“香片”即“茉莉花茶”也堪為茶中名品,清香四溢,提神醒腦。早在朱權(quán)《茶譜》中載:“百花有香者皆可,當花盛開時,以紙糊竹籠兩隔,上層置茶、下層置花。宜密封固,經(jīng)宿開換舊花。如此數(shù)日,其茶自有香味可愛,有不用花,用龍腦熏者亦可。”
關于茶與香的相融共通之處,這里粗略總結(jié),有機會再慢慢細述。
茶、香的聯(lián)系相融,在修習中亦不好單取其一。共同修習,融會貫通,可相互啟發(fā)、相互促進。宇宙天地、萬事萬物,皆在普遍聯(lián)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