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蘭。”乾隆皇帝所詠的,并不是哪位珠圓玉潤的絕代佳人,而是普洱茶餅。
散茶是經(jīng)歷了怎么的磨練,才有了最后這副圓潤的模樣?
前方記者茶葉旦在車間全程跟拍,還原“無量之巔”眾籌古茶壓制過程。
在初制所完成毛茶制作后,毛茶進(jìn)入精制廠,第一道工序是挑撿,剔除黃片、碎茶、雜質(zhì);
第二道工序是勻堆,將挑撿好的毛茶勻整齊,目的是保證整批茶的口感的一致性(毛茶生產(chǎn)時(shí)不同師傅不同天氣不同茶地都有差異,就算同片茶園的口感也會(huì)有輕微差異);
第三道工序是壓制,將勻堆后的茶稱重357g放入一個(gè)金屬筒中置于蒸氣噴口中約15秒,毛茶軟化后將茶倒入棉布袋,做成茶餅樣置入石磨,輕搖石磨做形,然后靜置石磨中約一分種定形(根據(jù)茶餅的松緊要求,靜置時(shí)間不一),定形后從石磨中取出,放架子上冷卻至常溫,從布袋中取出茶餅,壓制完成;
第四道工序,將壓制完成的茶餅送入45度左右的低溫烘房,大約36小時(shí)左右,待茶餅含水<13%即完成;
最后的工序,包棉紙,扎簡。用竹筍殼和竹蔑將包棉紙后的茶餅扎成7片一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