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茶真的會越放越淡嗎?下面就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古樹茶是最近10年才逐漸被人們接觸和認知,相比大廠臺地拼配茶,古樹茶是沒有老茶與早期臺地拼陪茶相對應。所以不少人認為古樹茶現(xiàn)喝口感很好,但是后期轉化很多可能沒有臺地優(yōu)秀。這種觀點究竟是對還是錯呢?
關于古樹后期轉化不如臺地這個說法通常有2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中國人從來都是眼見為實,臺地茶的轉化放在那里,古樹茶的轉化還比較虛無縹緲。用現(xiàn)實存在去否定未知,這是中國人的文化習慣。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普洱茶行業(yè)內的弄虛作假。因為古樹茶往往香氣很好,所以不少奸商喜歡用劣質茶葉經過提香以后冒充古樹茶銷售。這樣做的缺點就是:一段時間過后,通過造假工藝的制作的劣質茶香氣會很快消散。所以,不明真相的人經常把這種提香工藝的劣質茶當作古樹茶,從而得出古樹茶的轉化不如臺地茶的結論。
古樹茶的后期轉化到底如何?我覺得單從白菜班章系列的普洱茶中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畢竟用10多年的轉化去推斷未來幾十年的轉化未免以偏概全。所以,如果要找到古樹茶成功轉化的例子就得參考有關清朝貴族們存放普洱茶的記載了。
清朝學者柴萼在《梵天廬叢錄》記載到:“普洱茶……性溫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說,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眾所周知,關于性溫味厚顯然是對熟茶的描述,普洱生茶的茶性跟 “溫和”絕對不沾邊。同時清代就沒有熟茶這個概念,因為通過渥堆發(fā)酵熟茶的工藝是近代才有的技術。那么過去清代人喝到的“性溫味厚”的普洱茶只能是數年陳化的老茶。那么清朝人喝到的老茶究竟是供應藏邊的邊茶還是名山名寨的古樹茶?清道光五年(公元l825年)阮福在《普洱茶記》中寫道:“廳素有茶山六處,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蠻磚,曰革登,曰易武”這說明在清中后期已經對茶山有著明確的劃分了,而且《思茅志稿》也記載著關于采摘古樹茶的記錄“: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樹,較眾茶樹高大,土人當采茶時,先具醴禮祭于此”。那么毫無疑問,當年進貢皇室的普洱茶不少是由古樹茶的茶青制成的。這也能從側面來證實古樹茶后期的轉化是多么的讓人拍案叫絕。
在制度森嚴的封建王朝蒙騙皇帝那是要抄家滅族的,如果古樹茶不如臺地茶,那么將古樹茶作為貢品的官吏那就是找死。所以,碰到貨真價實的古樹茶買就是了,皇帝喝了都說好那作為后世的我們還有什么可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