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生產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選好良種與合理配置是整個系統(tǒng)工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七十年代,福建省茶葉研究所已提出建設茶園要實行早、中、遲芽品種配搭種植的意見。但是,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閩東茶區(qū)受“明前茶”效益的驅動,推廣單一的特早芽種“福云6號”,全市種植2.3萬hm^2,占總面積的50%以上,其中周寧、壽寧等縣種植“福云6號”,卻占總面積的90%以上。當時只看到福云6號“早”的優(yōu)勢,忽略了芽梢易形成對夾葉的特性與品質欠佳的問題。隨著消費者對產品質量要求的提高,這些茶區(qū)的茶品在市場失去競爭能力。有的茶區(qū)為了追求“早”的優(yōu)勢,還將高香的中芽種“梅占”、“毛蟹”等品種挖掉。單一的無性系品種造成春茶產量高峰相當突出,產生了采制勞力緊張,鮮葉在樹上粗老,未能按時加工產品,影響原料質量。為此,筆者借此機會將以往研究成果結合多年實踐,重新對茶樹品種合理配置問題進行探討。完成機構:霞浦縣茶葉學會3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