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喝普洱茶的人都知道,古樹茶的品質口感要優(yōu)于臺地茶、小樹茶,因此不少茶友就認為,樹齡越大、樹干越粗,茶樹的品質也就越好。但事實真的如此絕對嗎?
云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產茶、制茶,自己也喝茶,那時候茶樹的經濟價值還沒有現在這么高,他們會挑選一款自己喜歡的茶葉來品飲,而那些口感不是那么討喜的茶葉就會被放棄,在經年累月的采摘中,口感不錯的茶樹經常被采摘,人工過多干預生長,這樣的茶樹就和“被放棄的茶樹”大小、粗細形成鮮明對比。
同樣生長在一片茶園里的茶樹,樹齡、樹干粗細、枝葉大小、茶樹高低、茶樹生長狀態(tài)都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按照經驗,部分過高過大的茶樹往往比經常被采摘的茶樹茶葉口感略差一些。先人對于茶山上一片區(qū)域的茶葉口感是有明確定位的,滋味醇厚、口感香甜的茶葉是最受歡迎的。部分受冷落的茶樹則慢慢長成了“沒有人工干預的古茶樹”。
曼松曾是昔日皇室貢茶,湯水細膩,花香迷人,到了現在,其曼妙口感也為普洱茶客們競相追捧,但是曼松古樹茶不僅量極少,樹圍也非常小,一棵1、200年的古茶樹,可以一只手就能掌握。
除去樹圍、樹齡,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于茶樹口感形成也尤為重要,如果茶樹經常受人為干預,周圍的土壤被踩踏,土土壤板結,雨水無法滲入地下,落葉等有機肥也無法被茶樹吸收……這些因素也可能導致茶樹口感出現微妙差異。
樹齡、樹圍只是代表了茶樹的某種生長狀態(tài),并不能借此判斷一款茶的口感,相比一些被刈頭的、人工施肥干預生長的高高大大的古樹茶,生長在原始狀態(tài)下、樹圍不是那么大的生態(tài)茶,口感還要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