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份的時候小懂恰巧去了趟鳳凰單叢的原產地廣東潮州的鳳凰鎮(zhèn),為什么要說“又”呢?因為這是小懂自2016年后,第二次來到潮州啦!
這次去鳳凰鎮(zhèn),主要任務是考察鳳凰單叢,當然也有附加的收獲,那就是近距離體驗了一下潮汕人的工夫茶文化。
不管你喝茶或者不喝茶,應該都聽說過“潮汕工夫茶”吧?它一直都是名聲在外的,只不過外地人對潮汕工夫茶了解并不太多而已。
潮汕工夫茶的知名度與潮汕人喝茶的氛圍是成正比的,你不到當地,絕對感受不到那種近乎瘋狂的程度。在這里,不管是辦公室,還是小餐館,人人都得擺一副茶具,隨時準備泡茶。
鳳凰單叢因其香型多樣、香氣突出,被稱為“茶中香水”。鳳凰鎮(zhèn)每年產的大量鳳凰單叢,很少能走出潮汕地區(qū)的(潮州、汕頭、揭陽三市),大部分都被潮汕人喝完了,即便廣州、深圳也只能消費鳳凰鎮(zhèn)少量的單叢。烏龍茶(單叢屬烏龍茶)的標準投茶量一般是7-8克,潮汕人常常投12克,甚至更多。
潮汕工夫茶怎么泡?
小懂在潮州看到,當地人泡茶一般只用一個蓋碗,配三個品茗杯,一般不用公道杯。那為什么是三個杯,而不是兩個或四個杯呢?因為三個杯擺在一起,就是一個標準的“品”字?。?br>三個茶杯成一個“品”字
那么問題來了,人多了怎么喝?也是三個杯,總的來說是客人先喝,主人后喝;長輩先喝,晚輩后喝;領導先喝,下屬后喝。人少了怎么喝?還是三個杯。而且,擺出的“品”字,最好是朝向客人,如上圖中,下方的兩個茶杯為客人所用。
每喝一沖,茶杯都要用熱水湯一遍,真夠費水吧?哈哈!用熱水湯一遍,一是為了洗杯,因為可能會有多人共用一個杯的情況;二是為了溫杯,再次倒茶能保持茶湯的溫度。倒茶時,我們可以看到經常聽說的“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這是潮汕人泡茶的慣用手法。
潮汕人就是在這樣一系列看似繁瑣的程序中,在三個茶杯之間,怡然自得地“品”著茶。
“工夫茶”還是“功夫茶”?
至于是潮汕“工夫茶”還是“功夫茶”,外地人好像還傻傻分不清楚,但對潮汕人來說卻很簡單,就應該是“工夫茶”。
為什么呢?因為在潮汕方言里“工夫”和“功夫”的發(fā)音都不一樣,“工”與“剛”同音,而“功”與“攻”同音。潮汕人從小就說“工夫茶”,從來沒聽說“功夫茶”。
《辭?!房s印本中“工”與“功”條目雖然說兩字相通,但又說:工夫,指所費精力和時間;功夫,指技巧。而潮汕人泡茶,并沒有什么高難度技巧,普通人就能掌握,只是每泡茶都要洗杯,比較費時間而已,其中也暗含了“花心思”是概念。
所以從漢字的語義來看,“工夫茶”確實比較符合潮汕人喝茶的本義??磥硐肓私?、學好潮汕工夫茶,真得下不少功夫啊。
潮汕民間還流傳這樣的故事:以前的長工給財主做工很辛苦,除了吃飯只能有一泡茶的休息時間,于是偉大的勞動人民就發(fā)明了消磨時間的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