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窯洞、井口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1.現(xiàn)象
在黃土地區(qū)山坡地段,常在下部或中部出現(xiàn)各種大小不一的已搬遷廢棄的窯洞,由于械行駛或日后經(jīng)雨水沖蝕,將發(fā)生塌陷。在采礦地區(qū)常在地面下部出現(xiàn)各種直徑大小不一的廢井口,有的暗埋在地下。
2.原因分析
廢窯洞多由人工挖掘形成,由于沖蝕,有的堵塞或坍塌將洞口封閉埋于地下。井口多人工采礦形成,有的已被廢渣或松土填塞,或井口坍塌,將井口封閉于地下。
3.防治措施
(1)對于邊坡上的廢窯洞,可采取人工夯填土至離洞頂1.8m,再從里向外回填至洞外2m,或頂面用石頭堆砌;對地面下的廢窯洞,可用好土分層回填夯實(shí),用作地基的部分用灰土夯填密實(shí)。
(2)對井口可采用將井口挖成倒圓臺形的瓶塞狀,瓶塞用素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澆筑,較大井口,適當(dāng)配筋;也可用3:7灰土分層夯填實(shí),通過瓶塞將井口上部的荷載傳到井壁四周;亦可采用在井口上部用毛石砌成圓球拱狀,利用球拱的作用將上部荷載傳至井口四周;如井深在3~5m,可采用換土的辦法,將原井內(nèi)的松土挖去,用3:7灰土分層夯至設(shè)計標(biāo)高。如果遇到建筑物軸線通過井口,如直徑不超過2.5m,可采用鋼筋混凝土梁跨過井口的方法處理。